研究结果显示网络能够帮助解决分析性问题,但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网络不能扩散分析性认知风格让个体独立地获得正确的答案。他们每次仅能扩散地选择正确分析的答案。低联系性网络也不会受益,网络中联系最少的个体也不能充分受益。鉴于微弱的线索可能会启动分析性加工,如罗丹的雕塑“思想者”的唤起作用,或者使用凸显的字体列出问题。但这在这项研究中的作用并不大。其次,为什么所有人没能受到分析推理启动?当前的研究因此证实了存在非反省性复制偏见,也就是复制他人行为的倾向是成功分析性加工的结果,但却没有分析性过程本身参与其中。这显示了社会学习在传播成功的推理策略中具有局限性。正如“文化学习能够增加平均的适宜性,除非文化能够增加人口产生适应性信息的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模仿是一种免费的搭便车,最终可能不会提高社会通过分析性推理形成的创新能力(Rahwan et al.,2014)。
非反应性复制偏见的发现可能为正在进行的社会媒介与网络优劣的争论提供了一些新的观点。一些人已经认为网络使人愚笨,主要的原因是网络促使人快速地、没有深思熟虑地就从很多源头抽取碎片化的信息,这会限制我们的专注能力、沉思以及反应能力,也会排除观点多样性的有益性。然而,其他人认为这些技术显著地扩散了我们学习、问题解决与广泛决策的机会。有趣的是,当前结果显示这两种观点在特定时间都是正确的。一方面,非反省性复制偏见能够促进社会网络中分析性反应的扩散,促使他们增加决策的前途。但另一方面,偏见可能会非常明显地降低分析性推理的频率,这主要因为它较为容易,能够很平常地让人们在没有分析性推理的情况下达到分析性结果。总体来看,非反省性偏见可能解释了增加的网络连接最初让人聪明,最终却让人知觉愚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