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缓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诸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17]这一时期,广大民众赖以生存的民生资料——土地,高度集中于皇权,地租的形态开始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劳苦大众的生活愈发艰难。农民为争取民生权利而开展起义斗争,也由传统的“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向对土地的现实要求,即“耕者有其田”“不纳税、不缴粮”等口号转变。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就以“均田免粮”为号召,受到广大劳苦大众的欢迎。“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18]“吃他娘,养他娘,吃养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19]这些民谣鲜明地反映出老百姓最基本的民生理想,那就是没有剥削和掠夺,人人丰衣足食,吃养不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广大人民争取民生权利的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宗教的语言表达其理想,以宗法的形式组织民众,想象出了一个“天下一家”“人人不受私”的“太平天国”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女子“尽是姊妹之群”,既无“此疆彼界之私”,也无“尔吞我并之念”,“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20]洪秀全把“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颁布为付诸实施的各项政策,最重要的就是去除等级制度,把全国的田地分为九等,按照人口多寡进行分配,“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起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21]这种朴素的、农民平均主义的梦想,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很难实现的,但他们对民生理想的追求,特别是“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的民生梦想,标志着千百万被压迫农民群众已经开始觉醒。